1. 毕节租房,中国的贫困地区有多贫困?
贫困人口(年人均收入少于3000)和贫穷人口(年人均收入少于5000)以及困难人口(年人均收入少于10000)有多少,占人口比例多少,又怎么分配资源。这都是很重要的。老是强调贫困人口。但是几乎贫困人口只是一村不超过三户。而贫穷人口,一村可以有十户,困难人口则为50户。那到底国家要怎么办。还有是否有房,怎样的房,多大面积,是否装修,是否有家电,有家具,是否有工作,是否家庭成员有病,看病费用多少,是否有交通工具等。这些都要考虑,而不是只看收入,忽略其他的。比如一个家庭,五口之家,三代同堂,只有年轻夫妻工作,两夫妻一个月5000,但是没房没车没存款,租房子住。一年5万,人均1万。那他们算不算贫困人口还是贫穷人口还是困难人口还是小康之家。另一个家庭5口人,有房有车有十万存款,但是就一个年轻人工作,月薪5000,那么年人均收入也是1万。他们有怎么算。标准化,有一点的工作利处,但是少了实际的扶贫作用。致贫和因贫条件很多。存在病患,存在生存追求。都是很正常的贫困原因。我住毛坯房,有存款十万,和住精修房没存款,我家住一层未装修楼房但彩电冰箱摩托车齐全,而她家精装修了但是什么都没有。这又怎么算。其实,困难只是解决一部分问题就能让困难变成幸福之家。其实解决住和医问题,就让很多人从贫穷线,困难线到小康之家了。如果解决不了住,医问题,困难很快变贫穷,贫穷很快变贫困。
2. 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在农村盖房?
这是个既好理解又匪夷所思,既可敬又哭笑不得的问题。
我在很多乡村采访就看到这种悖论:农民进城含辛茹苦,省吃简用的打工钱,十万二十万都用作老家盖房,然后闲置,进程蜗居。很多乡村相信你都见过林立的闲置楼房,有的甚至多年都不住一次。
为何如此执念?乡土观念,传统继承,落叶归根,当然都是理由。但是在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,有没有必要?讲两个小故事……
1.“砍手党村”的房屋攀比风五年前,我在央视《新闻调查》做过“温江村的噩梦”节目。砍人手、抢手机、非法买卖枪支、“少年阿星杀人事件”,温江村3000村民中曾有100多人在广东抢劫被抓。当时,村里最壮丽的景观是闲置的洋楼房。因杀人入狱的阿星家有空档的三层楼,阿星的爸妈一直在深圳蜗居城中村打工,被工厂解雇后一度回村养猪,发现早不会干农活。继续回深圳,现在他们60岁了,还在城里漂泊,老家楼房闲置。
去年,时隔五年后,我又回到了广西“砍手党村”村,有一半服刑者已出狱。头目杨成康在服刑八年后,与妻女团聚。也开始自己新事业。妻子说最大的心愿就是翻修房子,因为别人家很气派,她觉得脸上挂不住。修盖房子,有时也是村民证明自身价值的门面符号,也是奋斗的动力。
2.毕节服毒留守儿童的空房子两年前,毕节四留守兄妹服毒去世,震惊世人。他们生前无人照看,独自居住在一套三层大楼。
14岁老大在遗书中写到死亡是多年的梦想。这个空房子,只有留守孩子,没有任何大人。还有很多乡村的空房子,是只有留守老人和孩子。他们的心灵之空荡,与父母赚钱盖房的逻辑放在一起,让人有点心酸。
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描述的熟人社会秩序,在眼下的中国村庄变得式微。农民大量进城打工,村民关系市场化、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,乡土秩序分崩离析。有各种血缘关系的乡村家族,仍然保护不了四个留守的孩子。空房子,成了嘲讽。
所以,当乡村房子越来豪华,也越来越空荡,我们该反思,如何搭建心灵的暖房?如何激活村庄互助秩序,从而挖掘出内生力?
3. 有一个年轻已婚女老师帮助一个男生很多?
这种行为并无任何不妥,毕竟一方为师,另一方为生。学生感谢师恩,通过拥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并无问题。
但是,当下的教育环境,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异性师生之间,即便是女教师男学生,我认为还是换种方式来表达吧!
为何这么说呢?
因为现实太无奈了。
虽然在当事师生看来,这不过是一种极为正常的行为,但是某一天,风向改变,或者被某些有心人,心理阴暗的人所利用,指不定又会整出什么幺蛾子。
现在中国的教育说面目全非也不为过。正如以前普遍认为的教师批评学生,都已经成了一种高危行为,通过拥抱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激,谁也不敢保证又会成为何种噱头!
为了保护教师,这种行为能免则免吧!
因为很多人已经无法用正常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发生在教育中事。随时准备上纲上线,将教师拉落马下,打入尘埃。
这种事真的发生过,是一名男班主任,拥抱了全班所有同学。然而却被添油加醋说成是猥亵女生,虽然后来得到了学生们的力挺,但是那位老师也早已被社会和学校气势汹汹的问罪弄的一身狼狈。
所以,在这非常时期,还是避免这种“高危”行为。实属无奈!
4. 坐标贵阳手中有20万?
先不说2020年以后,房子还能不能买,就先说说现金流的问题,其实,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而言,所谓的“现金流”就是一个伪概念,毕竟上班的人,日常的开销也就是衣食住行这些生活方面,每个月到手的薪酬养活自己基本上没太大的问题。
所谓储备“现金流”,一般是针对那些要付大笔的账款、比如说员工工资、原料货款、厂房租金这些老板或者做生意的人比较急需的,毕竟,生意上面的很多事情,都是一环扣一环的,如果没有稳定的现金流作为保障,很难运行那么顺畅,有可能一个关节点拿不出钱,比如开不出员工工资,那么可能生意就会受影响,所以,对于做生意的人而言,现金流是很重要的。
但是,对于一般的上班族而言,比“现金流”风险更大的风险,是在于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,你手中有20万,假设是在贵阳生活消费,一年5~10万基本上可以过得还算不错的生活水平了,但是剩下的钱,难道存银行等市面上钱越来越多稀释其购买力吗?
投资理财、炒股、p2p、长租公寓、民宿等,对于很多涉水不深的非专业玩家而言,很有可能会成为韭菜收割利器,而且还是在2020年这种特殊年份,所以,对于大部分的工薪阶层而言,可能这20万元最好的去处,就是变成不动产。
当然,买房也不是随便买就能保障赚钱的,现在其实只要能保持购买力保值就算不错了,20万用来买房的话,因为持有周期一般都比较长,所以中短期的波动基本上对资产造不成太大的波动,而且房价也不可能大涨大跌,另一方面,买了房子,既能自住,也能出租,也算是能够创造一点资产收益以外的价值,所以,综合对比各方面的风险,房产对于普通工薪家庭而言,仍然还是比较不错的选择。
5. 想找一个安静小山村?
贵州省安龙县,夏无酷暑,冬无严寒,山美水美,无工业污染,交通方便,到机场50分钟,高铁已在规划中,非常适合居住!
6. 中国哪个城市更宜居?
中国最佳宜居城市,怎么少得了海口呀!海口,被誉为环境最好的城市,一年365天,有311天空气质量为优。这里有着迷人的热带风光、椰风海韵,生活在这里每天都能享受到海岸的风光旖旎。
这是去年,中国“养老宜居城市”TOP20名单,海口入选的评语。
这些年来,一些权威机构每年都会对中国宜居城市进行评比,其中,最权威的机构是中国+社会科+学院,及发布的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》。
中社+科院对各个入选城市的评判标准,主要是以《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》为参考。内容,包括生态环境、健康指数、城市安全指数、生活便利指数、生活舒适指数、经济富裕度、社会文明指数、城市美誉度在内的 7项一级指标和 48项二级指标。
2016年5月30日,社+科院发布公告,海口再度入选中国宜居城市十强。同时,获得前十的城市还有珠海、厦门、舟山、香+港、深圳、三亚、温州、苏州和无锡。海口被评为中国宜居城市十强,我以为当之无愧。
不仅是,我在琼州海峡畔的这座滨海城市,居住了二十多年,身同心感到这座城市宜居的好处,更理解和体会,这座掺杂着咸味的海风,满地散发着火山岩地质地貌富硒土壤中果蔬飘香;以及各类海鲜、文昌鸡、咖啡、清补凉、海南粉等美食中,到处走动的百岁老人,传递出来长寿之乡的养生宜居魅力。
(部分图片来自刘孙谋摄影及网络)
7. 空心村真的会因为农民外出打工?
"空心村"真的会因为农民外出打工,人走村凉吗?对于这个问题,我作为一名驻守在农村的农民,深有体会,现在的农村有些村落,不仅因为农民出去打工而村凉,在不久的将来,可能有大部分村落将消失,我为什么要这么说,还请看我细细道来。
山东邹城农村人去屋空出现“空心村”
上世纪九十年代,国家的经济建设开始大幅度提升,尤其是南方,工厂企业遍地开花,有工厂,就要工人上班,地域经济中,当地的劳力已无法满足工厂用工需求,于是就出现了招工,招工中外来人口越来越多,这些外来务工人员,大都是农民工,农民工通过当地熟人介绍,人喊人,一走就是一阵。
空心村”日渐凋敝房屋破败似“鬼村”
其时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早就从八十年代消淡下来,只因为种地收入太低,一大家好几口人,种上十来亩地,一年能有一万收入就相当不错了。外出打工,一人一个月就能挣两三千,农民自然要往外跑,加上信息不断发达,外面的世界何其精彩,特别是一些毕业的农民子弟,更是出外寻找收入,打拼前途。
农民工出外打工,通常是年头出发,年尾回来,妇女老人孩子留守农村,田地也照样能种下去。出外打工的农民工,年底回家,带回一年的工钱,一个农民工的收入,比原来一大家种地的收入都高,实实在在的人民币,两相一比。
海口市石山镇荣堂村,留守在村里的老人
于是,媳妇也带着出外打工了,到最后六十岁的农民都出外打工挣钱,农村人勤劳耐苦,只要身体力行,都出外挣钱。有的夫妻俩在外干上几年,积累了一定的条件,将小孩也一起带去,父母年龄大了,但能照看小孩,同样带走,小孩到了就学年龄,都可以在外地读书~
如此一来,村里的劳力,能出外的都出外挣钱了,农村的房子渐渐空下来,有的地方田地都有闲荒的。田地闲荒,不是农民不想种地,而是种地收入低,社会的发展,经济的压力,迫使农民出外寻求高收入,田地有心无力难以再种…
蔚县 上苏庄 老屋 旧房子 空心村
农村的留守人员越来越少,大多数房子平时就空着,到了年底,春节假期几天,打工的农民才回来过年,农村难得热闹起来,可也仅仅那么几天。正月初五一过,农民工就陆续启程,如此年复一年~
房子没有人住,无法通风,更没有人打扫,自然就霉变破落,这现象就是房主出外打工的代价,但是出外打工,收入与在家种地相比,房子坏了可以修补。但是好多农民直接去镇里买房,收入更好的去市里买房。农民去城镇买房,并不是说在外打工挣了钱,想进城了,而是纯粹为下一代着想,有儿子的,城镇有房,找媳妇容易点,是女儿的,直接就能找个城里人,以后子女就学等,住城里,肯定比农村优越。
仅有两位老人留住坚守的村庄
就算有的农民不进城买房,也至少在农村主干路边建房,盖上两层楼,关个小院子,在农村也说的过去。一旦有了新宅基地,建了新房子,原来的旧房,不是拆迁,就是闲置,所以,农村的一些村庄没人住了。
本人所在地为江淮地域,农村庄落多为星罗棋布,有七八户成一庄,有三四户成一庄,还有单庄独户,房子都散落在农田间,每个庄子有田间小道出入,早前是泥路,后来大家集资,铺成沙石路,修水泥路的少,因为作业的农机不方便在水泥路面行走,人们在下雨天,能有条沙石路走就不错了~
两位老人坚守的村庄
农民们虽然外出打工,挣上比种地高很多的收入,但真正想在城里生存,还差的很多,其实绝大多数农民都有恋乡情结,都想挣上钱在农村盖房,老了生活在农村舒坦。但是80,90后,可不想在农村生活,城镇买房安家,是新一代农民的选择。
有少数农民,出外打工,积累了一些资本,加上头脑灵活,自己在外搞加工,做小意,办企业,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企业家,成功人士,这些人往往还喜欢在农村建楼房,盖别墅。但现在国家号召新农村建设,农村建房不是想建就建的,即使是以前的老宅基地,若想建房也得批准,一般是不会批的,若是挨着农村主干路,有可能批,老房子离主干路远,政府土地部门也不会批~
“空心村”日渐凋零留守老人家中最珍贵
实际情况,现在农村的一些偏僻的村庄,政府不会批准新建,你本人可能也不想建,因为交通太不便了,这些房子坏了,可以维修,若是城镇上买了房子,或是政府另批了宅基地给你,老房子只有等着破落,反正人也不住了,遇到相关政策,政府出钱拆掉改田,这对老房子在交通不便,偏僻的农民来说是一大好事~
综上几方面原因,农村一些村落出现空心村,一是房主确实在外打工,平常就是没人在家,二是有些老房子坏了,不能住人了,房主既不能新建,也不想维修,平常至多用来放一些农具,等着政府给拆迁费,房主可能有了新住处,这样的房子自然就空着~
“空心村”茨林湾
本人的宅基地,挨着村里的主干路,交通方便,所以本人常住在农村家,本人若有经济能力,只想在老宅基地上重建新房,自己老后,在农村度过余生。本人不想住城里楼房,也不想在农村集中建房,老后,能住在自己的宅基地上,独门小院,房前屋后,种点蔬菜,养些鸡鸭,此生足矣!供大家参考,农村的条友,对此题你们是怎么想的?可在下方留言参评~